2013年11月24日 星期日

學習歷程檔案

媒合版學習歷程檔案(職涯組)
1. 內容
2. 好處
3. 建議
     鼓勵導師看導生的歷程,然後在適當時候提出生涯諮商
     很少人會主動填寫自己的基本資料,學校是否應加大宣傳效力

個人版學習歷程檔案
1. 內容
2. 好處
3. 建議
     "對於學生而言,生涯歷程檔案不只可以協助學生畢業後在職場上成功進行自我行銷、順利與職場接軌,還可幫助學生及早進行生涯規劃、找到適才適性的職涯目標,並據以擬定在校的學習計畫,使學習成為「自我決定」與「目標導向」;而對於學校而言,推動生涯歷程檔案的過程 可能也意味著在課程、教學,甚至校務觀念上的明顯改變:在課程學程的設計規劃上,以「學生生涯發展需求導向」為主;在教學法的運用改進上,以「學生能力發 展需求導向」為主。陳韋銘(2005)研究也發現,學習檔案可以促進學生向上的動力,藉由建構自己學習檔案的過程中,發現自己不足之處,也會期勉自己做得 更好,因而對自己完整的學習紀錄提高自信心與成就感。"

【豆瓣提问】大家是如何自学的?

前几天一直在逛知乎和果壳。发现里面牛人众多~
特别是看到果壳问答的一个帖子:http://www.guokr.com/question/132920/ (本日志后面有缩水版转载)
发现“自学”的确是非常重要的~
于是心中也有一个疑问:各位豆友你们是如何自学的呢?

希望大家能分享一下自己的“自学经历”。

当然啦~小弟先在这里分享一下自己的方法

=============================我是分割线=================================

之前有人说我很厉害很牛B,其实大家没见过更牛的。比如说果壳的奥氮平(98年的妹纸)不明真相的同学可以看看这个帖子:http://www.guokr.com/question/133406/

看完之后估计你脑海中只有一句: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好吧~扯远了~言归正传。



这一次其实是想总结一下自己两年来悟出的一些学习方法。也算是那篇大二总结的姊妹篇吧。

在那篇文章中,我一直没有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能力,一种人类必须拥有的能力。那就是自学能力。文中提到很多东西(比如时间管理)其实都需要靠你自学。老师、学校都不会教。前人也只能提点你,但是修行还是得靠个人啊~

可 以说到了大学我才真正体会到了自学的重要性。(在初中、高中都是玩过来的,可没有奥氮平、Dear Greek 那种恐怖的能力)我想最明显的就是论文了。我一直都搞不懂,为什么大学不开论文课,却硬要学生写。而且硬要把论文比重调得很高。最离谱的就是大学老师都认 为高中生一上去到大学就会写论文了。好吧~不吐槽了~

不过大家别小看论文课啊,很多规矩大家都不懂。之前有个香港的老师告诉我维基百科上的东西很多都不能用在论文上的。学校不会教你这些的,全靠你自学。

晕死~又扯远了。



接着说。

首先讲讲你要得到“自学”这个技能所必须的几样东西:
1.阅读
2.语言
3.热情
4.方法

【【阅读】】
其实我一直觉得不管你是自学也好,跟着老师上课也好,你都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
分享一段果壳上的话
“之 前在另一处讲过,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是不确切的,因为通常水流速度是常数。但是考虑人类的知识进展的速度,却可能是指数函数。(参考《奇点临近》)也就是 说,逆水行舟,水的速度是指数变化,这事想起来非常可怕。也许你现在每周需要看两篇文献能够保持在前沿的位置,18个月以后,是每周四篇,3年以后是每周 8篇。。。20年以后,我们就必须用Matrix的upload功能来学习了。当然现在事情还没有那么夸张,不同领域的倍增时间并不相同。——金色葡萄”

牛人们整理的书单:
1.巨牛无比的妹纸总结的东西
http://www.guokr.com/post/200251/?utm_source=bshare&utm_campaign=bshare&utm_medium=douban
2.果壳网CEO总结
http://book.douban.com/doulist/206958/


【【语言】】
这个真的不想说了。说太多没意思。
“学 习人文科学的两大难点:语言和阅读量。语言底子一定要好,现在国际环境下,语言会的越多越好。就语言关这一点,不仅是民科就望而生畏了,连科班也会因此被 淘汰很多。欧美大学的古典学专业,都是少则学习三四门语言,多则七八门。阅读量则比语言还要重要!读得多不算什么,关键是要读到位,读准精髓,读书读了跟 没读似的人太多了。文科从入门到选准研究点估计就要五年阅读量,然后就这个研究点,至少要十年的阅读量才能有所小成,要把前人写到的都读个差不多才行。这 就是为什么自然科学可以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出成果,而人文科学就休想了。——陈小长”


【【热情】】
这还需要说吗?
看看奥氮平就知道了~热情多重要。


【【方法】】
这个其实挺难说~
因为方法实在是太多了。还有就是这些方法只是起到辅助的效果。
主要介绍以下几种:
1.思维导图
2.看TED及各种公开课、演讲视频。还有一些个人博客。(像曹鹏、战隼那些个人博客)
3.做题。(个人感觉这个比较适合期末考试前用。哈哈~)
4.实践(比如自己敲敲代码、做做实验)
5.勤总结&多讨论(可以将自己所学的东西总结一下,最好能将他们写下来、说出来。可以写文章或与一些牛人讨论。)


【【总结】】
其实老实说来,还是阅读最重要。其次就是实践与总结。

参考&推荐:
怎样学得少却考得好 http://www.mifengtd.cn/articles/learn-more-study-less.html
思维导图 http://www.read.org.cn/html/category/mandmap
[BetterExplained]如何有效地记忆与学习 http://mindhacks.cn/2009/03/28/effective-learning-and-memorization/
曹鹏博客(里面是一些关于如何建个人网站东西,还有新概念啊~ PHP、SEO等等) http://www.caopeng.net/
知乎 http://www.zhihu.com/
果壳 http://www.guokr.com/
时间管理行动家 http://www.gtdlife.com/
-------------------------------------------------------------------------------------------------------------------------------------------
上面那些或许会跟新。


=============================无聊的分割线===============================

抽取一些个人感觉重要的东西。不喜欢的可以跳过或者直接阅读该贴。
顺便吐槽一下,果壳问答的阅读体验比知乎要差很多。(纯个人感觉)
转载自:http://www.guokr.com/question/132920/

---------------------------------------------------------------------------------------------------------------------------------------------
金色葡萄(眼科学博士)说:
1.我觉得自学,或者说自己对自己的继续教育是需要持续进行的。
2.自学最重要的技巧就是要慢,不能一页一页的翻书看过去,否则看到后面像滑冰,越翻越快,却得到一堆模糊的概念,这种时候最容易被误导。学编程建议是手敲书上的每一个例子,理工科建议是每一个公式或者例题推导一遍,也可以选择本领域的专业软件来学。
3.自学之中另一个重要技巧就是要认错。
4.自学的第三个技巧就是要找。找,一个是找资源,一个是找人。
5.自学的第四个技巧就是实践了。这也是最难的一部分。可以从几个不同的层级进行

---------------------------------------------------------------------------------------------------------------------------------------------
双料黑客(生命科学学士,厨房生物DIYer)说:
但是需要注意几点。
1.必须要有内行引导,以免误入歧途,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好书。
2.风险必须可控,每做件事情都要考虑到技术风险、资源消耗风险、安全风险和法律风险。
3.一些需要投入较多资源的自学尽可能得到身边的人的支持,这会让你轻松很多,如果不行那么就让它直接产生现金流,以养活自己甚至是一个团队。当然两者皆有当然最好,我现在做的事情就是这样的,所以虽然挺累,但还是过得很快乐。

-------------------------------------------------------------------------------------------------------------------------------------------
刘未鹏(《暗时间》作者)说:
只看好书(这也太简短了吧~)

=============================豆友回复=================================
彭萦 说:
自学啊?
当年我考北大经双的时候 在图书馆每天坐十小时 吃饭都默背公式
五个星期就靠自己一个人拿下了别人需要用两个学期学的考研难度的微积分和线代 考取了经双
那是我自己最佩服自己的一个经历吧
现在看书吸收知识那就是兴趣而已 很轻松 算不上自学

-------------------------------------------------------------------------------------------------------------------------------------------
leeforce 说:
我的自学方式就是,我不听课,不拜师,只自学。

-------------------------------------------------------------------------------------------------------------------------------------------
和尚 说:
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咯
我更喜欢自学 因为我的节奏比一般人快很多 如果是听老师讲课或者讨论慢很多
我会先找大量的专业书籍 读
建立框架 然后开始搞定细节 一些疑难问题找人讨论
学习需要的是方法

-------------------------------------------------------------------------------------------------------------------------------------------
小纯洁 说:
自学啊??
嗯最重要是有热情吧,而且是好像那种持久的热情,只有自己是心底热爱的东西才回不计回报对地去做的。。我觉得就是在一段时候里面热情+坚持~~

-------------------------------------------------------------------------------------------------------------------------------------------
隔壁老王 说:
来学习的,个人的经验是自学更多需要定力和耐心。
学习一门专业,可以先从专业史开始,比如哲学,先从哲学史入门,了解来龙去脉,可以帮助建立框架。然后再按照自己的兴趣逐个突破。
自学之后,笔记和总结之后,可以多跟朋友专家讨论,听听不同的声音,从不同的角度看看也可以受益匪浅。。

-------------------------------------------------------------------------------------------------------------------------------------------
Mikko搬砖 说:
我的原则和方法
1.喜欢的才去学
2.买书、看书、划书、抄书
3.自己写文章,哪怕写得很扯,至少可以为以后留下一个对比锚
4.不定计划,不逼自己
5.想尽一切办法让你学的东西可以创造价值,满足需求(产业化)
6.发现未解的问题时,勿要过度在乎于前人的说法,想想自己可以做出什么创造性的东西。
7.我不怎么在乎时间管理,相比于什么时候做,做才是最重要的。

-------------------------------------------------------------------------------------------------------------------------------------------
水湄物语说:
我个人最大的感受是,一定要结合实践,一定要有一个目标。
个 人经验是,最爆发的是第一次创业的时候,那时候正在读MBA,虽然也有战略课,营销科等等。但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上课的东西不足解答。 那段时间虽然很多事,但去图书馆的时间反而更多了,各种问题找书啊,再不行就是找人啊- - -总之,总得要解决吧,否则就是浪费自己的钱啊。

后 来做咨询顾问就更加了,一般一个咨询项目不超过3个月,甚至更短,大部分都是新的行业,新的模式。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成为专家,那简直就是对自学能力的最 大考验啊(这也是我爱咨询行业的原因)。 办法,一样,看书,找专家访谈,google搜索,行业报告,现场查看,等等。 方法很多,目的只有一个,解决实际的问题。

在学校里的话,觉得读个证书,或者应对个什么考试,也会比较有目标感。 有目标的自学会比较有焦点。
你们知道,做投资的人比较有成本概念, 我这样来说吧。
比 方说你看一本专业书要花20个小时,但是由于你没有目标,泛泛而看,既没做笔记,又没反思,也没复习,也没有看相关参考。 一个月之后,我打赌你最多记得5%的内容。也就是1个小时的知识量。 假设你需要达到100个小时的知识量,相关的书,你得看上100本,也就是2000个小时。

假设你要通过一个资格考, 同样一本专业书,也是20个小时看完。 但是你记笔记,也复习,也看相关参考,假设这上面又多花了20个小时。 但是一个月后,我打赌你起码记得50%, 也就是说,你实际上得到了10个小时的知识量,那如果要达到100个小时的知识量,你只要看10本书,总计400个小时。

看吧,哪个合算吧。

既然啰嗦了,就多啰嗦几句。

相信大家都承认,中国的大学教育(包括高中)跟社会教育有很大一部分脱节。 豆瓣上有很多朋友是在校学生,各种学习想来想去就是专业课、语言课,顶多还有计算机。
实 际上,真到到社会上了,发现这些毫无用处。 怎么办? 建议在学校的时候,就大量参与社会实践, 社团也好,实习也好,发起个什么乱七八糟的课题也好, 围绕着这些实践,就是在不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你发现有那么多问题要解决,而你束手无策的时候,自学的动力和热情自然都来了。

而埋头在图书管理, 今天看看哲学书,明天看看心理学,即便每天看上12个小时, 坚持不懈地奋斗者,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当然,走学术路线的是另外一种 -- - 但即便是学术路线,也需要申请课题,申请经费,各类写论文的方法,各类结交同好的途径 -- - 等等,与其完全埋头图书馆,还不如切切实实做个小课题呢,“以用带学”,好处多多呢)

-------------------------------------------------------------------------------------------------------------------------------------------
S.A.M 说:
我的自学通常是根据职业需要而定的:
1. 确定自己的学习需求清单
2. 将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和工具框架
3. 寻找最好的资源来填充框架
4. 有计划安排,并完善学习框架

-------------------------------------------------------------------------------------------------------------------------------------------
Jack 说:
http://www.douban.com/note/217864492/

-------------------------------------------------------------------------------------------------------------------------------------------
-------------------------------------------------------------------------------------------------------------------------------------------
-------------------------------------------------------------------------------------------------------------------------------------------
后面的位子就留给各位了!!!!!!!!!!!!!!!!

谢谢各位的支持~

PS:各位请不要回复一些无意义的东西。例如SF 马克等~ 见到这些回复我会删除的!谢谢合作~

好讀書,讀好書

2012 四月 23 日 作者: 徐子漁(微博)
大部分時間在討論哪本書好看、哪本書有助益、哪本書有趣、哪本書糟透了,但是我們似乎很少認真考慮一下:如何閱讀一本書?是像讀書時 學習語文數學那樣,把課文倒背如流還是把練習冊反復做到書頁脫落?是像看報紙一樣速速瀏覽一下知曉大意還是像讀教科書一樣一遍遍地做筆記?這本七十年前就 已出版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將為我們指明閱讀的本質與方法。
全書著重探討了閱讀的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從每個層次引申開去探討相應的閱讀方法。全書最核心的建議就是:要達到閱 讀的所有目的,就必須在閱讀不同書籍的時候,運用適當的不同速度。不是所有的書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來閱讀。法國學者巴斯卡(Pascal)在三百年前就說 過:「讀得太快或太慢,都一無所獲。」我們的目標是要讀得更好,永遠更好,不過,有時候要讀得慢一點,有時候要讀得快一點。
而在讀一本書前,我們要問自己的問題是:是為獲得資訊而讀,還是為增進理解而讀?同時要注意:讀得多並不意味著讀得好。搞定這兩點後,我為大家梳理一下書的內容。
第一層次:基礎閱讀
這是指從一個人出生起到學校教育的階段,本階段我們學習認字、拼音或者是字母拼寫,來幫助文字的認知。一個人只要熟練這個層次的閱讀,就擺脫了文盲 的狀態,至少已經開始認字了。在熟悉這個層次的過程中,一個人可以學習到閱讀的基本藝術,接受基礎的閱讀訓練,獲得初步的閱讀技巧。在這個層次的閱讀中, 要問讀者的問題是:「這個句子在說什麼?」這個提問的過程就是主動閱讀的重要部分:在閱讀中要提出問題,並自己試圖回答。一般來說,主動閱讀要提出的四個 問題是:
1、整體來說,這本書在談什麼?
2、作者在細部說了什麼?
3、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4、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系?
第二層次:檢視閱讀
這是真正進入閱讀的階段,本階段的特征是,當你閱讀一本書時,不需要停下來頻繁地查字典。
檢視閱讀的主要閱讀方法是:
1、略讀,瀏覽(首先看書名頁,然後看序言,然後看目錄,看索引頁)。
2、粗淺的閱讀:面對難的書,從頭到尾讀下來,遇到不懂的地方先擱置,不要停下來。
同時,這階段要學著在書上做筆記。閱讀時必須要做筆記的理由是:
1、 讓你保持清醒——不只是不昏睡,還是非常清醒。
2 、閱讀,如果是主動的,就是一種思考,而思考傾向於用語言表達出來——不管是用講的還是寫的。一個人如果說他知道他在想些什麼,卻說不出來,通常是他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
3、將你的感想寫下來,能幫助你記住作者的思想。
而筆記也有不同的做法,普遍采用的有以下幾種:
1、結構筆記(structuralnote-making):重點是全書的架構,而不是內容——至少不是細節。
2、概念筆記(conceptual note-making):不再是跟結構有關,而是跟概念有關了。這些概念是作者的觀點,而當你讀得越深越廣時,便也會出現你自己的觀點了。
3、辯證筆記(dialectical note making):從好多本書中摘要出來的,用上概念的結構——就一個單一主題,把所有相關的陳述和疑問順序而列。
第三層次:分析閱讀
分析閱讀就是全盤的閱讀、完整的閱讀,或是說優質的閱讀—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閱讀方式。如果說檢視閱讀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那麼分 析閱讀就是在無限的時間裡,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分析閱讀就是要咀嚼與消化一本書。如果你的目標只是獲得資訊或消遣,就完全沒有必要用到分析閱讀。
分析閱讀有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
1、明確你在讀的書的種類:實用的還是理論的?
2、學會用簡短的語句概括書的內容。
3、把書中的重要篇章列出,了解它們是如何組成整本書的。
4、要為你感到困惑的地方而暫停,而不僅僅是在你感到興趣的地方暫停。
第二階段:詮釋一本書的內容規則
1、詮釋作者的關鍵字,與之達成共識。
2、判斷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沒有解決的。
第三階段:像是溝通知識一樣地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1、假想自己在和作者爭論。
2、證明作者的思路是正確或者錯誤。
第四層次:主題閱讀
在做主題閱讀時,閱讀者會讀很多書,而不是一本書,並列舉出這些書之間相關之處,提出一個所有的書都談到的主題。但只是書本字裡行間的比較還不夠。 主題閱讀涉及的遠不止此。借助他所閱讀的書籍,主題閱讀者要能夠架構出一個可能在哪一本書裡都沒提過的主題分析。因此,很顯然的,主題閱讀是最主動、也最 花力氣的一種閱讀。
以上是書的主要層次,概要性比較強。從我個人角度來說,讀書這件事——純粹的閱讀,而非學校的學業,一直是當作提升自我的事在做,比起為了分數和考 試死記硬背的那些東西,從課外、業余的讀書過程中收獲的知識要寬廣得多。但是在離開學校走入社會後,我也遇到了一些閱讀方面的難題,很明顯地感到自己的閱 讀能力不及在學校學習的時候。而且由於接觸的書的類型越來越豐富,有一些偏學術的書讀起來缺乏方法,感到很累。在看完《如何閱讀一本書》後,我嘗試根據其 中介紹的方法來讀書,在初期的確有些困難,有些東西似懂非懂地也就囫圇吞棗了,但一點點地去習慣新的思維方法,回頭看還是有所成效的。
在書中眾多的觀點中,我最贊同這一個——「我們應該感激論說性的作品——哲學、科學、數學——這些學科塑造出我們活著的真實世界。但我們也不能活在 一個完全是這些東西的世界裡,偶爾我們也要擺脫一下這些東西。我們並不是說想象文學永遠或基本上是逃避現實的。如果從一般的觀點來看,逃避的概念是很可鄙 的。但事實上就算我們真的要逃避現實,應該也是逃避到一個更深沉、或更偉大的真實裡。這是我們內在的真實世界,我們獨特的世界觀。發現這個真相讓我們快 樂。這個經驗會深深滿足我們平時未曾接觸的部分自我。總之,閱讀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的規則應該以達成某種生成的經驗為目標。這些規則應該盡可能去除我們體 驗這種深刻感受的阻礙。」
也許是我個人閱讀興趣的關系,對於這一段話頗有共鳴。在現實中忙碌的同時,需要一些形而上的東西來支撐我們的精神世界,一本好書可以教會我們技能、方法、道理、經驗,一部好的文學作品能讓我們進入另一個世界,潛心進入、愉悅而出。
今天是第17個世界讀書日,願每個人都能抽得出一小時,與書相伴。

http://www.xuying.org/2012/04/how-to-read-a-book.html
題目:網路資訊搜尋及再尋獲之研究
Title:A Study of finding and re-finding Information on the Web.


研究動機:
(1)個人資訊管理中認為人有許多不同的需求去進行儲存、再取用(re-access)及再利用(re-use),因此需要有不同的資訊資源、工具及使用 介面來支援PIM,其中對於如何組織及再尋獲個人資訊卻是許多人的問題,如「我記得我上禮拜五收到Mary的email,但是我現在要找卻找不到」或者使 用者想要的資訊是屬於片段、不完整的(partial information)資訊。
(2)網頁資料量遽增,儘管搜尋引擎擁有精確且有效率的演算法來尋找及過濾大量資訊,但即使是有經驗的網路使用者對“再尋獲”及“管理”先前在網路上遇到 的資訊感到困難,因此如何解決此問題近來也開始引起許多人的研究興趣,如網路資訊如何再取得、網路資訊保存與再尋獲的關係、當網頁改變時如何再尋獲資訊、 相關輔助工具(如網路書籤、標記、桌面搜尋等)等研究主題。
(3)瞭解網路使用者在回憶(recall)先前在網路上檢索或巧遇(encountering)的資訊時,其檢索歷程及相關影響因素。


研究目的:
(1)探討網路使用者進行網路資訊再尋獲之歷程。
(2)探討可能影響網路使用者進行再尋獲網路資訊過程之因素。
(3)探討何種搜尋任務與資訊類型比較容易被再尋獲,及何種類型比較困難被再尋獲。


研究問題:
(1)在網路資訊再尋獲過程中,其任務完成時間、檢索路徑、檢索次數、檢索詞彙、檢索成功率、檢索策略及技巧等特色為何?
(2)影響網路使用者進行網路資訊再尋獲的因素有哪些?
(3)任務熟悉度(task familiarity)、任務頻率(task frequency)、任務相似度(task similarity)與任務困難度(task difficulty)對再尋獲過程的差異為何?
(4)針對不同類型的檢索任務,哪些任務是容易被完成?哪些任務是不容易被完成?


研究方法:
(1)文獻分析法:蒐集國內外資訊檢索、資訊搜尋等相關文獻,進行分析及歸納整理。
(2)實驗觀察法:本研究前測擬先蒐集網路使用者的網路活動後,篩選出適合正式實驗的檢索任務,輔以Capra(2006)的網路資訊再尋獲之檢索任務, 及參考其它相關文獻後,完成本研究之指定任務。過程中,除利用電腦動態錄製軟體記路受試者檢索歷程,研究者也會在一旁進行非介入式觀察,記錄相關活動。
(3)問卷調查法:本研究藉以瞭解受試者基本資料,及平時網路活動外,亦包含對此任務的困難度、檢索頻率、對該資訊的回憶程度等題項。


預期貢獻:
提供欲研究個人資訊管理領域及開發個人化檢索工具之參考。

不過這個還要再修改過~等我的第二版!
 
http://minks0008.pixnet.net/blog/post/21877987

好文分享:How to read a paper(後有中譯文)

對於一位撰寫學術論文的新手而言,光是蒐集相關文獻所花費的時間已相當可觀,如果每篇文章都要重頭看到尾豈不是一天 有48hr也不夠用了。加拿大滑鐵輪大學S. Keshav教授,2007年六月寫了一篇文章,把他讀paper的訣竅傳授給大眾,對於剛進入研究領域的你我而言,絕對有助於節省許多不必要的時間支 出,也更快更容易建立學術研究的架構,以下連結為該文檔案,請參考。

S. Keshav, "How to read a paper," http://ccr.sigcomm.org/online/files/p83-keshavA.pdf


本文翻譯(未完)
譯者:iamaguest

如何閱讀學術論文

摘要

研究者們通常花費相當多的時間閱讀學術論文。然卻很少有人教導閱讀學術論文的技巧,以致浪費許多寶貴的時間。本文將概述一閱讀學術論文之可行且有效之"三階段閱讀法(three-pass method)"。筆者亦介紹如何運用此法進行文獻探尋。

1. 前言


研究者們通常為了以下幾點緣由閱讀學術論文:回顧研究中所需的參考文獻及課題、瞭解自身領域目前的潮流,或藉由文獻探尋開發新的研究領域。一位典型的研究者,每年花費數百小時閱讀學術論文是很正常的。
學 習有效率閱讀學術論文的技巧是一件重要卻鮮少為人所教之事。因此,從身為一位研究生起,就必須在不停試驗與錯誤上自我學習。學生們花費相當精力在此一過 程,並總是遭遇挫折。幾年來,筆者已利用此簡單且有效的方式閱讀學術論文。本文將描述此"三階段閱讀法(three-pass method)",並利用此進行文獻探尋。

2. 三階段閱讀法(The Three-Pass Approach)

本 文最重要的觀念在於:利用三階段法閱讀學術論文,取代既有從頭到尾專研精讀整篇學術論文的程序。每階段閱讀過程都有其特殊之目的,且皆建構於前一階段閱 讀:第一階段你將閱讀論文的整體觀念。第二階段你將領略論文的內容,但非所有細節。第三階段將幫助你瞭解整篇論文的細節。

2.1 第一階段閱讀

第一階段以快速掃描過整篇文章,並獲悉整篇論文的架構。亦可決定是否進行下一階段的閱讀。此階段約須5-10分鐘,並依循以下步驟:
1. 仔細地閱讀標題、大綱,與前言。
2. 閱讀文章中的章節標題,但不需理會其中內容。
3. 閱讀結論。
4. 快速掃過參考資料,並在心中勾選閱讀過之文章

進行完第一階段後,必須有能力回答五個問題:
1. 論文屬性:本篇論文的型態為何?是量化測量類型的研究?分析既有的系統?或是描述一研究原理?
2. 研究背景:哪一篇論文與此相關?此篇論文是基於何理論分析問題?
3. 正確性:此論點假設具驗證?
4. 貢獻:該論文的主要貢獻為何?
5. 清晰度:該論文表達文筆是否清楚?

利用以上提供的訊息,你將可選擇哪些論文未來可以不必再看。這有可能是因為你本身對該議題沒有興趣、沒有充分瞭解此領域相關的知識,或是作者見解不具價值。第一階段閱讀完那些非你所需領域的論文或許不盡人意,但或許那天有機會證明其相關。
順 帶一提,當你正撰寫學術論文時,將可預期所有的審稿者或讀者,將如第一階段方法快速掃過你的論文。請注意挑選一致性的章節標題,並撰寫簡潔且易充分理解 的摘要。若審稿者在第一階段的過程中,無法瞭解論文的要旨,那該篇論文將被拒絕。如果讀者無法在五分鐘內理解論文的重點,該篇論文將不會被繼續閱讀!!
2.2 第二階段閱讀
進行第二階段閱讀,將更關注論文本身內容,但仍忽略一些細節的部份,如證明等。此階段閱讀將幫助你閱讀論文時,略記些論文關鍵處,或是在旁加註些評論。
1. 請仔細閱讀論文中的示意圖、分析圖、或是其他圖表類型的內容。特別注意這些圖表類型的內容。一如圖表中的軸線是否完整被標示?圖中是否顯示誤差條(error bar),以致研究結果是否顯著?如這些一般性的失誤可在短時間內區隔,偽劣作品從真實驗證顯出。
2. 請記得畫記那些未讀到的有關參考資料,為將來更進一步得閱讀作準備。(此為一好方法幫助瞭解更多論文的背景。)
這階段的閱讀將耗費你約一小時,其後你將可領略該論文的內容。你應該有能力總結論文的主要理論、所支持的驗證及其他一些內容。這樣細讀的過程對自身有興趣的論文為適切的,但無法幫助你的研究多點特殊性。
有 時候你無法在第二階段結束後瞭解論文。這有可能是主題使用的不熟悉術語或是縮寫,對你而言是新的。或是作者使用的證明及實驗技巧是你無法理解的,以致論文 中許多地方無法意會。該論文有可能在無主張的推論與過多參考資料的導引下拙於寫作表達。或就僅是你太晚閱讀該論文,身體太累所至。此時,你可選擇:a. 先把論文擺一邊,並保佑你未來成功的生涯中不會用到該論文中的素材 b. 回到論文本身,之後再涉略相關背景的素材 或 c. 進行第三階段的閱讀!!
2.3 第三階段閱讀
為 了徹底瞭解論文之論述,特別是當一位期刊審查人時,更被要求進行第三階段的閱讀。第三階段閱讀的關鍵在於企圖將該論文實際重新驗證一次:如作者般重新將假 設、實驗等工作重新來過一次。此一重驗的過程,不僅讓你可以很容易得確認該論文創新之處,更可發現該論文所隱藏的一些失敗或未驗證的假設。
此 過程相當重視論文中的枝微末節,你必須確認且挑戰每個狀態下所設定的各種假設。此外,若作者是自己,你會如何表達這個特別的觀點呢?這樣驗證與求真的比 較,讓你對於論文中的證明與表達技巧更具敏銳,並且有助於自己增加更多方面的研究工具。經由此一過程,也可讓你快速找到未來研究的靈感。
此 一過程對於一個新手而言,約略需要五個小時,老手需要一個小時左右(無語文障礙下)。閱讀完後,應該可以憑藉對該論文的印象,勾勒出該論文的架構,並可點 出論文之優缺點。特別是你應有能力指出該論文中隱含的假說,遺漏的相關文獻、及潛在有關的實驗或技術文件(工程、科學領域)。按編:若是財務領域,應該聯 想到相關類似的統計或計量技術。

http://papersop.blogspot.tw/2009/02/how-to-read-paper.html

用 PQ4R 閱讀法增進閱讀效能

PQ4R  Thomas 與 Robinson (1972) 提出的閱讀方法,由六個步驟組成:略讀(Preview)、提問(Question)、閱讀(Read)、反思(Reflect)、覆誦(Recite)、複習(Review)。適當使用,可以有效增進閱讀效能。在這篇文章中,我逐一說明各步驟的作法,並提供「為什麼要這樣做」的認知心理學解釋。



http://taiwan.chtsai.org/2009/01/21/yong_pq4r_yuedu_fa_zengjin_yuedu_xiaoneng/

圖解10倍速影像閱讀法

因為星期天中午在台北車站附近上課的關係
下課後多半會去逛逛書店
然後看到好多想看的書
嗯~今年真的買了好多書,也在市圖借了很多

題外話
市圖借書真的很方便喔!
可以在網路上預約,選擇就近的市圖取書/還書
http://webcat.tpml.edu.tw/uhtbin/cgisirsi/TPL/0/0/49

因為看了心智圖的書,所以想把看過的書用心智圖整理起來
這本"圖解10倍速影像閱讀法"是教人如何快速閱讀書籍文件,並從中抽取出有用的部分,應用在各方面

全心影像閱讀


整理幾次心智圖之後,我發現自己的心智圖有些怪怪的
似乎不夠精簡,不過是把大綱用心智圖畫出來的
決定要去上心智圖的教學課程,這是後話

圖解10倍速影像閱讀法

Big6資訊大六能力

一、前言:
「Big6資訊大六能力」是由美國發展出來的資訊問題解決策略的方式,從此流程中,可以讓學習者「學習如何學習」進而培養問題解決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徐慶宏與林惠文,2007)。同時,「Big6資訊大六能力」也是目前台灣很多論文最常應用的技能之一。

當資訊取得繁複且多元的時代下,資訊融入教學,電腦以及相關科技設備僅是教學工具,因此,具備相關思考歷程模式,才是學習真正的根基。

二、何謂「Big6資訊大六能力」:
Big6(Big Six Skills)是一種資訊尋求問題解決的技能,其名詞產生為取其六個步驟的英文名稱組合,如(圖一)所示。此名稱是由Eisenberg 和Berkowitz共同提出,是培養資訊素養的技能之一。此為透過step by step的方式,來引導學習者面對問題、剖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步驟流程,過程中非常強調「資訊」處理。(徐慶宏與林惠文,2007)












圖一 Big6資訊大六能力

然而,以教師指導策略的方向來談,以下將就各階段探討之:
(一)定義問題:
在第一階段,界定問題的方向與衡量可能所需要的資訊。例如說,萬一掉進大海裡時,該以何種游泳姿態以達到求生方式呢?為什麼?如何游? 或是,例如說,是誰發明電燈、哪一年發明的呢?以5W1H的方向去思考。這當中,流程會是:腦力激盪討論→以Mind map建構出研究架構→形成可能的問題點。此階段的思考模式可以參照思考模式中的「聚斂性思考(convergent thinking)」。因為通常我們遇到問題時,會以自身過去經驗以及知識背景去決定思考的方向,而此思考模式即是產生問題最初,都會經過將問題整合與分 析的過程,通常目標答案會是依循你所期望的結果去組織架構出知識問題的脈絡。

(二)搜尋策略:
第二階段的部分為確定問題範圍並排列出優先順序。過程中會先延續第一階段的腦力激盪後,所發展出的Mind map相關可能性資源,接著,排定優先順序呈現出資訊搜尋策略。

(三)取得資訊:
第三階段為指導找到資訊蒐集的方法。方法可能為利用網路搜尋、圖書館、博物館等空間或是設備,藉此得到相關資訊。

(四)活用資訊:
當資訊取得容易之際,得需要透過閱讀資訊來過濾資訊的可用性以及正確性。這之中可以試著將重點資訊以摘要的方式列點列項,並以自己的話意清楚地先陳列出來,接著,指導學習者引用資料以及記錄資料來源出處。

(五)彙整資訊:
根據第一階段定義問題的架構將資訊組織,利用自己所熟悉的軟體工具,協助研究成果的完成與分享。

(六)評估資訊:
最後一個階段,就是成果發表會。藉由師生與同儕互動方式,評鑑研究成果的優缺點以及需要改進的建言等等。過程中,可以回顧研究過程的得到或是缺失處,加以研討,不僅是讓研究成果透過互相指教、修正以達作品更臻完美。

三、推廣「Big6資訊大六能力」教學法:
在推廣「Big6資訊大六能力」教學法中,主要有五大方向,包含了「學習個人知識管理」、「鼓勵批判思考」、「易於瞭解與實施」、「提 供資訊技能學習」以及「鼓勵個人知識建構」(圖二)。從中我們可以得知,「Big6資訊大六能力」教學法可以讓學習者,很容易地透過資訊處理流程來增進資 料的整合性與架構性。



















圖二 「Big6資訊大六能力」推廣

四、心得分享:
在這個資訊取得容易的年代,常常有人都戲謔的笑稱:「我們都是由Google養大的」。為什麼呢?因為,現代的我們當發生疑問時,只要一個關鍵字打在 Google的搜尋引擎(或是yahoo等網頁),滑鼠再一點,所有的相關資訊立即地出現,且洋洋灑灑、多元又豐富。更甚者,只要在特定的網站上一貼出自 己有所疑問的文章,也會有熱心人士提供相關解答。可是,問題在於,資訊的多寡與資訊正確能被運用的相關性可以成正比嗎?因此,透過了解「Big6資訊大六 能力」以及運用該資訊處理的流程,可以讓我們除了資訊取得方便性之外,更能透過自我的思維模式,從中去思考、批判進而建立正確的知識架構,同時,當面對資 料龐大且正確性有待商討之餘,透過此架構讓每個人能培養資訊處理能力。
五、參考資料:
http://woa.mlc.edu.tw/files/000514/knowledge_share/960601_GreenMap.pdf
http://ms1.sses.ilc.edu.tw/blog/gallery/3/big6.pdf
http://blog.xuite.net/kc6191/study/25197212
 
http://e-learning-101.blogspot.tw/2011/01/big6.html

當代思想大師杭士基:科技作為一種教育工具


世界知名社會與政治理論家杭士基(Noam Chomsky)表示,科技是種中性工具,得先設定目標、經過思考才能善用。
杭士基是在英國倫敦的「無疆界學習」會議首日發表演說,在他之後還有眾多講者,包括發明家兼未來學家Ray Kurzweil、航海家Dame Ellen MacArthur,以及英國通訊、文化暨創意產業部長Ed Vaizey。
他提到,科技如同鐵錘,「無論是用來建造房屋或粉碎他人頭骨皆可,若知道自己的目標,或是已擁有知識架構,網路即是很寶貴的資源,但別忘了時時質疑 既有架構是否正確」,在他眼中,隨意瀏覽網路尋找資訊,等於要求毫無頭緒的學生進圖書館找資料,「探索網路有可能像隨手拾起一則報導,沒有任何意義,諾貝 爾生物獎得主之所以獲此殊榮,並非因為他讀過最多期刊,而是清楚自己尋找的目標。」
但這番言論原本是為鼓勵學生培養企業家精神與好奇心,杭士基指出,教育界有兩派不同思維,其中一者「協助人們判斷如何自我學習」,另一者則主張「時 時教導」;他另提到,當前許多孩童接受測驗的年齡愈來愈低,對於師生的價值都相當有限,面對學生詢問教程內容,有位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回答,「重點並非授課 範圍,而是有何啟發。」
杭士基指出,無論是科學、經濟或醫學,探索過程會有發現,終將有所收穫,「允許人們跨越原有疆界,挑戰既定觀點,就能創造新科技,增加經濟收益。」
他強調,社會必須先決定看待教育的態度與眼光,「我們是希望社會充滿自由又有創意的個體,借助過往知識獲利……或是只要一群增加國內生產總值的人?」

http://wired.tw/2012/02/07/noam_chomsky_at_learning_without_frontiers/index.html
第五項修練
學習系統思考
文 ◎ 李世珍
系統思考帶領人從片段到整體,從微觀到巨觀,從靜態到動態,從單向因果到雙向因果等,透過不同層次的思考,培養人觀察更長期的、更根本的、更全面的系統。


二零零五年底,《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針對全球商業領袖做了一項調查,從二十餘萬本商業管理的書中,選出二十多年來最具影響力的書,高居榜首的是彼得.聖吉《第五項修練》。彼得.聖吉被譽為是領導全球「學習革命」的先趨,他所談的「第五項修練」,就是系統思考。

其他四項學習修練分別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及團隊學習。聖吉認為透過這五項修練就可以建立「學習型組織」——一種能在變動環境中持續擴展群體創造、創新能力並在工作中活出生命意義的組織。

有生命的系統 無需干預
聖吉所談的系統,是指「有生命的系統」,與其相對的是「機械式的系統」,例如人類社會系統就是一個有生命的系統。既然是有生命的系統,生命會自己尋找自己 的出路。如果妄想去控制它,弄不好常常會適得其反。彼得.聖吉提出,學習系統思考,讓我們能探索行動(actions)是如何創造出真實世界 (reality),如果瞭解問題背後的真正原因,就能進一步探索如何改變行動,進而改變結果。

在面對生命系統時,如果不瞭解生命系統的本質,愈去干預它,系統的反彈力量也可能愈大。以非洲保育大象為例,當保育人士看到有人為了取得象牙,不惜殺掉大 象,就四處奔走,希望各國立法能保育大象。當大象開始受到保育後,市場上對像牙的需求不變,導致象牙的價格升高,此時大象頓時產生了致命的吸引力,而使得 更多大象被屠殺。為什麼要保育大象?因為想解決大象被屠殺的問題,因此這個局部的解救之道(保育大象),在整體非線性的結果,就會使大象被屠殺的問題更嚴 重。這就是生命系統的成長與自我調節的力量。

系統的反直覺現象 愈治癒糟
類似大象保育的例子很多,因為生命系統所形成的結構與行為,常常是違反人類一般直覺的。反直覺的現象──有些事情也許一般人認為是對的,但結果它卻是錯 的,而認為是不對的事情,它往往又是對的。如果不去瞭解系統的反直覺現象,解決問題時我們可能會愈治癒糟,例如高雄柴山對台灣獼猴的保育,使得十九年後的 今天,獼猴快速繁殖,造成周邊居民莫大的困擾。由於決策思考不夠長久,或思考過於局部片段,就看不到政策可能會導致的後遺症,容易造成政策失效等現象。

透過遊戲 體會系統的力量
隨著近年來許多學者專家的投入,系統思考的學習方式也變得愈來愈活潑。體驗式的模擬遊戲讓學員得以更快體會系統的力量,比如進行啤酒產銷遊戲的課程,遊戲 設計四人一組,分別扮演零售商、小盤商、大盤商與製造商的角色,四人共同經營一個啤酒產銷體系,並與其他組競賽。啤酒遊戲的起源可追溯至系統動力學的創始 人佛睿斯特所建立的電腦模型,用以解釋產業波動的巨觀行為。其後改編為一紙面的模擬遊戲,進行的方式類似模擬商業交易的紙面童玩「大富翁」。

遊戲進行過程,則由講師引導思考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這些存貨波動現象是如何產生的?其中的行為與系統結構的關連為何?如何能避免再次犯錯等等。上課方式的革新已不再是由講師傳授知識,而是透過遊戲的設計,讓學員親身體會系統的力量。

系統思考從小培養
隨著系統思考愈來愈被重視,聖吉的老師佛睿斯特從中小學教育開始做起。教育乃百年大計,正好從佛睿斯特身上得到驗證,他從培養教師、編撰教材、教導學生等開始。

台灣中山大學企管系楊碩英教授於一九九一年在該校成立系統思考與組織學習研究室,培養了一群這方面的人才。台灣在中小學的系統教育方面,也在很早就開始進 行。台中惜福文教基金會的顧問STOLL的杜強國博士提到,惜福文教基金會成立十餘年,致力於將系統思考導入兒童教育,藉由本土課程之研發與師資培訓,希 望培養下一代系統觀的思考方式,提供孩子們一種更有效理解所處世界的方法,讓他們有能力、有自信、快樂地迎接競爭多變的未來。惜福不論是在課程的研發上, 國外書籍的引進與翻譯上,都頗具成效。例如,杜博士所設計的一項給孩童的體驗課程,結合了孩子能夠體會到的生活經驗,設計一款釣魚遊戲,讓孩子體會到「共 同悲劇」的系統故事,並透過引導與討論,讓孩子自己能找出問題的因果關係,並進行反思。

系統思考的課程帶領人們,從片段到整體,從微觀到巨觀,從靜態到動態,從單向因果到雙向因果等,透過不同層次的思考,體會到系統的存在與重要性,培養人們 觀察更長期的、更根本的、更全面的系統。高雄夢時代購物中心專員楊銘煇提到,學習系統思考可以幫助他擴大自己個人或群體思考方式,也常提醒他提升層次來思 考,讓原本認為不可能或是極為困難的工作與任務,卻可以找出解決之道。因此,系統思考的學習正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Writing Tips (寫作小提示….)

Posted: 02/27/2012 | Author:  | Filed under: Circulation, Research | Tags:  |Leave a comment »
這是之前一位同學轉載的,希望對於寫作有興趣的人有幫助..
Some writing wisdom from Glenn Cohen, a prolific junior faculty member of the health law group at Harvard.

How I Write
  1. Get a big monitor: I love having a monitor big enough to show two full documents and a sizable magnification at the same time. I can have westlaw up in one and the draft article in another, or have a journal’s edits and my original article up simultaneously. Some people prefer two monitors, but either way I think this will increase your efficiency.
  2. Alter your email schedule: If you can change your automatic email receive schedule to 20 or 30 minute intervals rather than every 5 or 10 minutes you will find you are less likely to get distracted. Of course, turning email off altogether is better still but for many of us that is not a great option.
  3. Aim for crappy but complete first drafts, avoid perfection: I have always admired people who write perfect first drafts; I’ve never been one of them. I usually go through 100 drafts of any piece of writing, and actually save a new version on any day I make an alteration that is even mildly significant. I think for many perfection equals paralysis. I can generate a crappy and almost complete first draft much quicker, and I feel liberated knowing the final draft will be SO much better. It also enables me to share the draft earlier in its gestation and even workshop it with friends early…which leads to the next point….
  4. Work on Deadlines: As an appellate lawyer at the Justice Department I basically had hard deadlines almost constantly on briefs. Indeed, the harder the deadline, the faster I would work. In a few emergency stay cases with basically a 24 hour turn around, I found that I could work two to three times as fast and produce a document that was 80% as good in terms of the quality. I think deadlines are very helpful, and you should seek them out as much as possible. Agree to give a workshop in-house or at another school at a date that feels a bit on the early side. I also use the law review cycles as internal deadlines when I should have a “very good” draft, and then work backwards to create deadlines for myself as to when I will give the draft to various people and incorporate changes.
  5. Teach your draft papers: If you are teaching a seminar or even a general class in your area, consider teaching a draft paper. I have found that the students love it, and you get good feedback – especially as to whether the article is pitched at the right level for law review editors.
  6. Work in 45 minute tranches, and 3 hr blocks: I have found I can work intensely for 45 minutes at a time, and I can do a 3 hour block before my brain is exhausted. So I usually do a morning and/or afternoon session, and if I do both on a given day I schedule a full one-hour lunch in between (on every work day we either have a faculty workshop or a dining room where I can relax with my colleagues). I use the last 15 minutes of each hour for answering emails, or administrative matters or blog reading. I know this amount of time-management seems neurotic or the exact billing practices many people happily left behind when working for a firm, but it works for me.
  7. Pick good times and places to write: My concentration is at my peak first thing in the morning, so I try to do my writing then and schedule my classes for the late afternoons. This also benefits my students because I am an incorrigibly fast talker, and my being “tired” actually makes me a better teacher. I really like writing in my office at the law school, but for others a coffee shop or home works better. Find your ideal writing space and stick with it.
  8. Have multiple projects of various types/lengths at once: At any given time I have 2 to 5 papers on one of the burners of my intellectual stove. I will be dealing with a journal’s edits on one paper, getting a second ready for sending out to law reviews, writing the first draft of a third, and researching a fourth. I find this works well for me because when I am sick of or exhausted by one paper, I can switch to one of the others and feel renewed rather than having to switch off writing altogether. One of the reasons why this works for me is that I try at any time to have multiple types of papers going. Some of this is no doubt field specific, but for me it is great to have one short paper for a medical journal audience, one or two longer law review articles, and maybe an partially empirical project where we are just working on cleaning data.
  9. Split to your heart’s content: Most subjects I find interesting prove to be much more complex then when I start writing about them. I routinely cut down 48,000 word draft papers to 32,000 words – indeed I spend at least 40% of my time on any paper on this phase . . . but sometimes it becomes clear to me early on that what I really want to write will end up being more like 80,000 and have three different big ideas aimed for different audiences. Almost always when this has happened I have been able to split the original projects into multiple parts. I have done this with my medical tourism work, and one of the nice side benefits is that even after you split you can always potentially re-join the work and still further elaborate on it as a book, as I am trying to do now.
  10. Treat writing like a job: This is more a philosophy. Many flock to legal academia away from a more rigid job in the legal world, but there is something to be said for rigidity and not waiting for the muse to whisper in your ear. I try to treat legal writing as a job, come in at 9, leave at 5 on most days and work consistently throughout. This helps me be both productive and sane, but perhaps I am an aardvark in this respect.
  11. For me, the hardest part has been coming up with good ideas (ideas that I think are fun and interesting to write about and that will add something useful and novel to the literature). Writing a paper based on a really good idea is much easier than writing a paper based on a so-so idea.One way I have dealt with this is that every time I think of a potential article idea (and you would be surprised how often this occurs just as I am getting into bed or as I am eating breakfast), I email myself the idea and then store the emails in a folder. When it comes time to write a new article, I usually have at least a dozen article ideas in my folder. Then I spend some time trying to figure out which ones are truly novel (requires a bit of research) and which ones are really good (usually at least one or two are clearly better than the others). Then I start work.


11. I’ve seen people get stuck doing too much research on the front end and feel the need to read EVERYTHING. I think that is a mistake, in part because it sometimes dulls one’s creativity. Seeing someone else’s map of the terrain sometimes causes you to recede from or lose sight of your own map. That said, one should also know enough of the literature to make sure you are adding something new.

Where to draw the line is a judgment call that depends in part on how much time you have till your “deadline”(e.g., a job talk paper) and also how fast you are as a writer, and how much time you need to give people to get comments back to you.
漫談中文輸入法  廖明德
資訊新時代的衝擊
  自第一部電腦在人類的驚嘆聲中破殼而出以來,使得複雜的資料分析與棈確快速的計算問題得以迎刃而解,在各種科技領域裡,電腦成了不可缺少的重要幫手,也因此,造就了本世紀一日千里的科技發展。

  而在當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資訊的迅速獲取與運用是致勝的關鍵,尤其在工商社會裡競爭激烈的企業活動中,更是顯而易見。

  更由於超容量的晶片發展,使得電腦的體積快速縮小,筆記型、掌上型電腦已漸成為電腦族的隨身伴侶,加上電腦與通信的整合,網際網路的盛行,聲色俱全的 多媒體視訊電腦的發展,可預見的二十一世紀將是電腦全面進入生活化運用領域的新時代。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的開發等級,資訊產品的運用普及率將是一個重要的指 標。

  面對這樣一個全面資訊化時代的來臨,對於源遠流長的漢字象形文化的使用族群,可謂遭遇有史以來最鉅大的考驗,如果因應不善,漢字文化將在電腦化的洪流衝擊下迅速趨向沒落,更惶論二十一世紀是華人的世紀。

  所幸有識之士於七○年代電腦傳入國內時,即意識到此一問題的嚴重性,喊出「電腦中文化、中文電腦化」的努力方向,並身體力行,以延續及開創中文在科技時代的新生命。

  而「中文電腦化、電腦中文化」的重要課題,除了將電腦加諸可以顯示、列印等處理中文資料的能力之外,最關鍵的人機介面『中文輸入法』一直是中文電腦運 用普及的障礙,此一問題若不善加解決,一切都是空談,試想當您面對電腦時,心中所想的訊息,或者眼睛所視的文稿,卻苦無方法來傳達給電腦,那麼這部電腦對 您來說還有什麼意義呢?其結果只是給您帶來恐懼與挫折感。

  有什麼辦法呢?有人會怪說:中國人不爭氣,讓歐美的拼音文字族群發明了電腦,鍵盤上只有曾經被我們視為蠻夷文化的「豆芽符號」,根本就沒考慮漢字的輸入問題。

  其實平心而論,即使讓我們自己來發明電腦,難道就可以把數以萬計的中文字全部都放在鍵盤上嗎?那麼這個鍵盤會是多大的體積,會實用嗎?或者有人會說: 可以用「先部首後筆劃」的傳統查字典的方式來作輸入,其實這也是行不通的,中國字單單部首就有三百多個,要用幾個鍵來安排,而每輸入一個字還要去算幾劃, 豈不比寫字還慢。以人體工學來說,配合人類的雙手十指的按鍵控制,目前的鍵盤大體來說是適當的,從一個熟練的操作者可以完全不必看鍵盤來進行「盲打」,可 以得到證明。

  那麼該怎麼辦呢?是不是我們的中文字真的不適合用在電腦上?一向以為中文字是藝術與文化極品自許的我們,怎麼經得起這種挫折,我們該何去何從?

回首來時路
  事實上在七○年代以來,確實有人據此認為,中文字不適合電腦的運用,而主張全面西化教學,以順應科技洪流的衝擊,以挽中華子民不被時代的巨輪淘汰。

  這種過度的反應如今看來雖是笑話,而在當時卻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因為早期的電腦使用者,大多是不懂注音符號的老前輩,無法用注音來輸入,而且注音的 重複字太多,跟英文的直接依字母輸入效率上差異太大,在這些前輩們的眼裡看來,即使會注音,用它來輸入也是蹩腳的方案,在深沈的挫折之餘,無怪忽當時會有 人憂心的提出這種解決的「偏方」。

  所幸仍有許多熱衷「電腦中文化」的前輩們,為了讓中文在電腦的領域裡開創新生命,相繼投入研究,以尋求解決的方案,大家有一股強烈的責任感與信念,那就是「一定要解決,而且一定有辦法解決」,為了中文能順應電腦化的洪流,薪火得以再傳承而全力以赴。

  以我所認識的三角輸入法發明人黃克東先生,倉頡輸入法發明人朱邦復先生,首尾號碼的發明人陳順齊先生,及中易輸入法的發明人戚桐欣先生,嘸蝦米輸入法發明人劉重次先生,以及大易輸入法的發明人王贊傑先生,金蟬輸入法的發明人陳進益先生,王碼輸入法的發明人王堯世先生,華象輸入法的發明人陳華偉先 生等,還有好多位先生恕我無法一一介紹,這些發明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那就「願為中文電腦化全力以赴」,這些同好們投入寶貴的時光,致力於不太可能有現 實利益的輸入法研究,精神實在值得敬佩,雖然互相之間難免有文人相輕的門戶之見,但因為「只有研究輸入法的人最瞭解其中甘苦」,大家也都互相肯定對方的努 力。

  雖然各種輸入法因為設計理念的不同,使用者層面的不同,推廣的方式以及進入市場的時機不同,而在市場上的接受程度不同。但其為中文電腦化所付出的心力 都應該獲得肯定。例如陳舜齊先生研究中文字數碼化已三十年,雖然一直到他辭世時,仍未被實際運用在電腦上而抱憾以終,但他為中華文化所作的努力應獲得肯 定,我真希望未來有機會寫一本中文輸入法發展史,將這些前輩同好們的心路歷程,介紹給中文電腦的使用者,讓大家認識他們,懷念他們。

  然而努力至今,中文輸入的瓶頸已經解決了嗎?身為輸入法研究者之一,我願肯定的來回答這個問題,「技術上已經解決了,剩下來的是教育上必需如何配合的 問題」。我這樣說,並不是認定輸入法的發展,已經達到最理想的境界了,我們也希望還有更好的方法面世,來造福國人,不過以中文字的複雜性,要同時達到真正 的「易學」、「快速」、「不易忘」三個指標確實不容易,目前有幾種輸入法,已經算相當不錯了,使用者應該不再猶豫,選定適合自己的方法,認真的學習及運 用。

語音、手寫輸入法的問世
  曾經有人這麼對我說:學什麼輸入法嗎,語音輸入法和手寫輸入法都要商品化了,對著電腦講話誰不會,或者用筆在電腦觸控式面版上書寫不就結了,幹嘛這麼麻煩?

  對於語音輸入法,十年前很多人在期待它,十年後的今天還是一樣不成熟,這牽涉到「人工智慧」的領域,相當複雜,仍有相當多的瓶頸待突破,目前市面上並 沒有成熟的產品,再等十年看看,筆者認為路還很遠,緩不濟急,況且電腦說穿了只是一部「無血無目屎」的死機器,不相信的話,您馬上對著它高喊「我愛你」或 者「我恨你」,看看它有沒有反應?您當真以為有一天他會開竅,聽得懂您說的話,告訴您,「莫等待,白了少年頭!」

  對一個剛接觸電腦的人來說,手寫也許是最容易的,因為它不必學習,您只要會寫字就行了,雖然有時您寫的字電腦會辨識錯誤,但對於不會輸入的人,總是一 個解決輸入的方法。如果您要買手寫輸入法,一定要打聽清楚,買個成熟一些的產品,不要買回來,您寫個「馮京」它偏回您「馬涼」,牛頭不對馬嘴,氣壞了身體 可就划不來了。

  當然您必需接受它的瓶頸,那就是在手寫數位板上寫字,一分鐘大約十個字左右,況且當您一離開手寫數位板,電腦對您就是個「廢物」了,您必需親密的與它相伴,形影不離。

注音與智慧型輸入法
  也有人會說:注音輸入法也不必學習,只要知道「ㄅㄆㄇㄈ」等音在鍵盤上的對應鍵位就行了,反正電腦上都會有注音輸入法,配合倚天的忘形輸入法,對我來說夠了。

  注音輸入法最大的問題是同音字太多,幾乎每個字都要在一堆重複字裡去挑選,輸入當然沒有效率了,這就是為什麼注音打了好幾年,一分鐘還是二三十個字,就是快不起來。

  因此,有一些廠商投入所謂智慧型注音輸入法,例如倚天公司推出的忘形輸入法,企圖減少選字的機會,但是由於電腦是個沒有理解能力的死機器,辨識同音字的正確率一直難以突破,因此輸入錯誤一直是個困擾使用者的問題,也因此造成速度無法有效的提昇。

飛機與牛車
  讓我們簡單的作個事實的比較,有一位新民工商的學生洪秀權同學,以行列輸入法,參加中文輸入技能競賽,每分鐘輸入達到二百一十五個字,其他大易、嘸蝦米等字根式輸入法,也都有非常好的成績,而用注音輸入法參加檢定的人,幾乎很少人能夠通過每分鐘三十個字的「頒發證書最低速度要求」,相形之下,其效率不辯自明。

  再回頭看手寫輸入法,為什麼它一分鐘會只有十個字,而行列輸入法卻可以達到每分鐘兩百多個字呢,原因是手寫是手握著筆,只有一個接觸點,一筆一劃的 寫,而行列輸入法是十個指頭一齊動作,在鍵盤上跳躍彈奏,而且是按一個鍵就寫完一個「字根」,它是一塊一塊的寫,按一下就完成一個字的一半或三分之一,最 少也完成四分之一,因為再怎麼複雜的字,最多也只要按四個鍵就成了,您剛下筆,人家一個字早就跳出來了,當然會差這麼多。

  也許有人說,反正我用電腦的機會不多,慢就慢嘛,有什麼關係。這就要看說這句話的人是幾歲了,如果是六十歲以上的人,那就算了,我們不必多說,如果不 到六十歲,那麼這種說法就有待商榷了,想想看,隨著電腦輕薄短小的發展趨勢,筆記型、掌上形電腦將會人手一機,不只在辦公室裡,在任何地方,手提包裡取出 來的將不是紙和筆,而是一部袖珍型又功能強大的電腦。因此中文輸入的速度將直接關係到工作績效,同樣一篇文章、報告、或計劃書等,人家早就交卷了,您還作 不到三分之一,效率永遠比不上人家。您真的願意忍受一輩子的「牛步化」,而不願意花幾天時間,熟練一種快速的輸入方法嗎?

  其實跟我學習中文輸入法的人裡面,許多是超過五十歲以上的朋友,各位不要覺得奇怪,好多公家機關或民間企業,正在進行全面電腦化,如果不會操作電腦, 恐怕將遭受被淘汰的命運,這些老先生老太太們不會注音,倉頡又學不來,聽說該單位有舉辦行列輸入法的課程,就欣然參加。也有幾位是已退休超過六十歲的老先 生、老太太們來學習。問他們為什麼年紀這麼大了,還要學輸入法,他們會這樣告訴您:活到老學到老嘛,退休了也要寫一些東西,用電腦來寫作比較有效率,方便 修改,印出來漂漂亮亮的。您聽聽看,我們能不學嗎?

花幾天學習受益終身
  朋友們,資訊時代已來臨了,我們與電腦相伴的時間將越來越多,請算一算,如果您現在下定決心,學習快速的中文輸入法,每 天將至少使您的工作提前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完成,那麼您這一生將會多出一兩年以上的時間好運用。為什麼您可以花了將近十年的時間來學習認字、寫字,而不願 意花幾天時間,來學習快速在電腦鍵盤上寫字的中文輸入法,寧可一輩子「牛步化」?就像只要花幾天時間來練習開車,就可以終身享受奔馳的快感,何樂而不為? 學開車還會有危險,而學習快速的中文輸入法,是有益無害的,為與不為就存在您的一念之間。

  且讓我再提醒您一次,如何運用一套較好的輸入的方法,把我們腦海裡想的字,或者眼睛看到的字,輸入電腦儲存,進而編排列印,甚至透過電訊傳輸,傳達給 遠方的朋友,對您來說,將是一個無可避免的事,因為如果您不會,或是很「牛步化」的完成,您將不能適應「資訊時代」快節奏的效率要求,而影響您個人的成 就,甚至無形中,不知不覺的浪費掉兩年以上的生命在敲擊鍵盤上。不要以為我危言聳聽,事實上現在已經有很多公司,內部文件都以電子文件傳遞,您有任何事要 聯繫,例如工作計劃、行蹤告知、工作報告、企劃案、會議通知、時間表溝通‥‥等等,完全是在電腦的螢幕看板上來傳遞訊息,您總不能用注音一個字一個字慢慢 的敲,人家五分鐘就解決的事,而您半個小時還在那邊磨姑吧,您想老板會用什麼樣的眼光看您?

  學習一種快而實用的輸入方法,是必要而且刻不容緩的,您說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