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書,讀好書
2012 四月 23 日 作者: 徐子漁(微博)
大部分時間在討論哪本書好看、哪本書有助益、哪本書有趣、哪本書糟透了,但是我們似乎很少認真考慮一下:如何閱讀一本書?是像讀書時 學習語文數學那樣,把課文倒背如流還是把練習冊反復做到書頁脫落?是像看報紙一樣速速瀏覽一下知曉大意還是像讀教科書一樣一遍遍地做筆記?這本七十年前就 已出版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將為我們指明閱讀的本質與方法。
.jpg)
全書著重探討了閱讀的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從每個層次引申開去探討相應的閱讀方法。全書最核心的建議就是:要達到閱 讀的所有目的,就必須在閱讀不同書籍的時候,運用適當的不同速度。不是所有的書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來閱讀。法國學者巴斯卡(Pascal)在三百年前就說 過:「讀得太快或太慢,都一無所獲。」我們的目標是要讀得更好,永遠更好,不過,有時候要讀得慢一點,有時候要讀得快一點。
而在讀一本書前,我們要問自己的問題是:是為獲得資訊而讀,還是為增進理解而讀?同時要注意:讀得多並不意味著讀得好。搞定這兩點後,我為大家梳理一下書的內容。
第一層次:基礎閱讀
這是指從一個人出生起到學校教育的階段,本階段我們學習認字、拼音或者是字母拼寫,來幫助文字的認知。一個人只要熟練這個層次的閱讀,就擺脫了文盲 的狀態,至少已經開始認字了。在熟悉這個層次的過程中,一個人可以學習到閱讀的基本藝術,接受基礎的閱讀訓練,獲得初步的閱讀技巧。在這個層次的閱讀中, 要問讀者的問題是:「這個句子在說什麼?」這個提問的過程就是主動閱讀的重要部分:在閱讀中要提出問題,並自己試圖回答。一般來說,主動閱讀要提出的四個 問題是:
1、整體來說,這本書在談什麼?
2、作者在細部說了什麼?
3、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4、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系?
第二層次:檢視閱讀
這是真正進入閱讀的階段,本階段的特征是,當你閱讀一本書時,不需要停下來頻繁地查字典。
檢視閱讀的主要閱讀方法是:
檢視閱讀的主要閱讀方法是:
1、略讀,瀏覽(首先看書名頁,然後看序言,然後看目錄,看索引頁)。
2、粗淺的閱讀:面對難的書,從頭到尾讀下來,遇到不懂的地方先擱置,不要停下來。
同時,這階段要學著在書上做筆記。閱讀時必須要做筆記的理由是:
1、 讓你保持清醒——不只是不昏睡,還是非常清醒。
2 、閱讀,如果是主動的,就是一種思考,而思考傾向於用語言表達出來——不管是用講的還是寫的。一個人如果說他知道他在想些什麼,卻說不出來,通常是他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
3、將你的感想寫下來,能幫助你記住作者的思想。
而筆記也有不同的做法,普遍采用的有以下幾種:
1、結構筆記(structuralnote-making):重點是全書的架構,而不是內容——至少不是細節。
2、概念筆記(conceptual note-making):不再是跟結構有關,而是跟概念有關了。這些概念是作者的觀點,而當你讀得越深越廣時,便也會出現你自己的觀點了。
3、辯證筆記(dialectical note making):從好多本書中摘要出來的,用上概念的結構——就一個單一主題,把所有相關的陳述和疑問順序而列。
第三層次:分析閱讀
分析閱讀就是全盤的閱讀、完整的閱讀,或是說優質的閱讀—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閱讀方式。如果說檢視閱讀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那麼分 析閱讀就是在無限的時間裡,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分析閱讀就是要咀嚼與消化一本書。如果你的目標只是獲得資訊或消遣,就完全沒有必要用到分析閱讀。
分析閱讀有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
1、明確你在讀的書的種類:實用的還是理論的?
2、學會用簡短的語句概括書的內容。
3、把書中的重要篇章列出,了解它們是如何組成整本書的。
4、要為你感到困惑的地方而暫停,而不僅僅是在你感到興趣的地方暫停。
第二階段:詮釋一本書的內容規則
1、詮釋作者的關鍵字,與之達成共識。
2、判斷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沒有解決的。
第三階段:像是溝通知識一樣地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1、假想自己在和作者爭論。
2、證明作者的思路是正確或者錯誤。
第四層次:主題閱讀
在做主題閱讀時,閱讀者會讀很多書,而不是一本書,並列舉出這些書之間相關之處,提出一個所有的書都談到的主題。但只是書本字裡行間的比較還不夠。 主題閱讀涉及的遠不止此。借助他所閱讀的書籍,主題閱讀者要能夠架構出一個可能在哪一本書裡都沒提過的主題分析。因此,很顯然的,主題閱讀是最主動、也最 花力氣的一種閱讀。
以上是書的主要層次,概要性比較強。從我個人角度來說,讀書這件事——純粹的閱讀,而非學校的學業,一直是當作提升自我的事在做,比起為了分數和考 試死記硬背的那些東西,從課外、業余的讀書過程中收獲的知識要寬廣得多。但是在離開學校走入社會後,我也遇到了一些閱讀方面的難題,很明顯地感到自己的閱 讀能力不及在學校學習的時候。而且由於接觸的書的類型越來越豐富,有一些偏學術的書讀起來缺乏方法,感到很累。在看完《如何閱讀一本書》後,我嘗試根據其 中介紹的方法來讀書,在初期的確有些困難,有些東西似懂非懂地也就囫圇吞棗了,但一點點地去習慣新的思維方法,回頭看還是有所成效的。
在書中眾多的觀點中,我最贊同這一個——「我們應該感激論說性的作品——哲學、科學、數學——這些學科塑造出我們活著的真實世界。但我們也不能活在 一個完全是這些東西的世界裡,偶爾我們也要擺脫一下這些東西。我們並不是說想象文學永遠或基本上是逃避現實的。如果從一般的觀點來看,逃避的概念是很可鄙 的。但事實上就算我們真的要逃避現實,應該也是逃避到一個更深沉、或更偉大的真實裡。這是我們內在的真實世界,我們獨特的世界觀。發現這個真相讓我們快 樂。這個經驗會深深滿足我們平時未曾接觸的部分自我。總之,閱讀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的規則應該以達成某種生成的經驗為目標。這些規則應該盡可能去除我們體 驗這種深刻感受的阻礙。」
也許是我個人閱讀興趣的關系,對於這一段話頗有共鳴。在現實中忙碌的同時,需要一些形而上的東西來支撐我們的精神世界,一本好書可以教會我們技能、方法、道理、經驗,一部好的文學作品能讓我們進入另一個世界,潛心進入、愉悅而出。
今天是第17個世界讀書日,願每個人都能抽得出一小時,與書相伴。
http://www.xuying.org/2012/04/how-to-read-a-book.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